100元2小时不限次数电话号码-400元3小时快餐,凤楼信息茶楼的官方网站,51茶馆

中国文明网总站

榆林好人张雷威:24载扶贫路 一颗赤诚为民心

  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的田埂上,一位白发老者俯身查看富硒玉米的长势。村民们远远望见那熟悉的身影,便知道他们的“主心骨”又回来了。他是张雷威——24年扎根黄土,56个贫困村的领路人,1.2万群众脱贫的筑梦者。2024年,这位年近七旬的“老黄?!比俚堑诰沤臁坝芰趾萌恕卑瘢砸簧募崾刳故汀昂萌恕倍值姆至?。

  2000年,当张雷威第一次踏进神木县芹菜沟村时,迎接他的不是热情,而是质疑的目光?!澳隳芨颐前焓裁词??”村民的直白质问,让张雷威有点心酸。他没有辩解,默默住进村头废弃小学的窑洞,白天挽起裤腿下地,和老乡一起栽枣树、扛沙袋;夜晚挑灯研读农技书,琢磨着如何让这片贫瘠土地焕发生机。沙尘暴肆虐的日子,村民犹豫是否继续植树。张雷威二话不说,扛起树苗率先冲进风沙里?!袄险攀歉龈墒凳碌娜?!”慢慢的,村民们从怀疑变为信服,连家庭纠纷、红白喜事都找他主持。这一扎根,便是跨越24年的坚守。从神木芹菜沟到米脂李站村,他的足迹遍布榆林6县区19乡镇56个贫困村。

  2018年,退休的张雷威因超龄无法担任第一书记。消息传来,70多户村民连夜写下联名信,67个鲜红手印按满纸张:“老张是我们的主心骨!”这份质朴的信任,让他以“特聘扶贫顾问”身份重返村庄。村民的信任源于他毫无保留地付出。合作社资金断链时,他垫付女儿十几万嫁妆钱买牛;邻村石匠中风绝望欲轻生,他自掏2000元救急,三年帮扶其开起小商店。“他把我们当亲人,我们也要留住这个亲人?!贝迕窭罘锍傻幕暗莱龉餐纳?。

  “为啥不养骡子改养牛?”在神木芹菜沟村,张雷威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一头骡子五年淘汰卖两千,一头秦川母牛年产牛犊可卖上万元。转型后,户均增收1.5万元的实效让村民心服口服。在吴堡深砭墕村,他引入4只优质白绒种羊,让羊绒产量翻三番。村民霍爱连靠此年入12万元,养大4个孩子,建起7孔新窑洞。2017年,他牵头成立陕西首个“金点子”劳模扶贫服务队,百余名专家义务下乡。服务队足迹遍布榆林百余村,建起肉牛场、香菇棚、万亩苹果园。李站村的养殖合作社更创新采用“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入股模式,贫困户100%参与分红。2021年,他又看准了富硒农业。试种百亩富硒玉米谷子苹果成功后,联合周边7村组建“支部产业联盟”。富硒小米卖到15元/斤,苹果10元/斤,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2024年济南富硒博览会上,这些产品获得了“富硒好产品”的荣誉。

  2024年的张雷威,鬓发已白,眼神依旧灼灼。荣誉墙上,“全国劳?!薄叭哑豆ゼ峤薄薄叭乜!膘陟谏?,却不及村民一句“老张”让他动容?!拔嗣穹衩挥兄盏?。”69岁的他在延安干部学院为西藏村官授课时,声音铿锵有力。如今他仍奔波在田间:清晨指导富硒作物种植,午后协调电商销售,傍晚调解邻里纠纷。有人问这位古稀老人何时退休,他指着黄土高原上连片的富硒田回答:“只要村民需要,就没有期限!”

  2025年初春,榆林市乡村联合公益协会的名誉会长张雷威再次踏上前往李站村的路。车窗外的沟峁已披上新绿,合作社牛舍里百余头秦川牛正咀嚼富硒饲料。手机不时震动,村民发来新培育的富硒苹果照片——果实累累压弯枝头,犹如他带领乡亲们走过的丰收岁月。这位“榆林好人”仍保持着清晨赶集的习惯,在牛羊市集的喧嚣中,继续寻找乡村振兴的“下一个金点子”。(作者 马瑞安)